最近加入了 Remote Taiwan 遠距工作 的社團,看到其他遠距工作者們分享了他們的遠距工作經驗,雖然我距離真正的遠距工作還很遠,不過我也來整理一下上份工作中嘗試「部份遠距工作」的一些心得。
背景
我是個前端工程師(Frontend Developer),工作經驗大概 8 年左右。
依據 Google Maps 估算,居住地距離上份工作的地點約 33 公里,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要花上 2 小時/單程,使用公車 + 捷運 + 步行的方式往返,一天下來大概就花 4 小時在通勤上面。由於一些私人因素與計畫,8 年來除了其中 1 年有租屋外,都維持差不多的通勤時間與距離。
而在上份工作的後期,開始嘗試人生第一次的部份遠距工作經驗 – 每週五遠距工作。
長期長途通勤的疲憊
長期長途通勤對於精神與體力的耗損相當嚴重,下班只想好好休息放鬆,更不用能有什麼自我進修或是做 side project 的餘力了(大概只有週末可以心血來潮弄一下),想要保持對生活的熱情都相當困難。
也許有人會覺得都搭大眾運輸工具有什麼好累的?事實上,要一直在沙丁魚般的車廂人群夾縫中待上一、兩個小時以上(人與人的實體距離被壓縮地很近,這很不舒服),若又有著到班時間的壓力、旁邊乘客吵鬧地讓你無法補眠、連日疲憊累積等種種因素,是非常地消磨心智的。
記得剛出社會在廣告代理業工作時,有時為了趕案子在公司工作到凌晨,而一早又得到班,與其花上兩小時回家可能洗個澡躺一下就要出門,索性就在公司睡覺沒回家了。現在想想也是挺荒唐的 XD
契機
在上份工作某一年的 Yearly Review 中,試著向主管提出了自己的通勤困境,以及想要嘗試部份遠距工作的希望。
也許自己過去在工作上維持的自制力與專案進度掌控力,有為此帶來一些信任基礎吧 😛 加上主管也挺開明的,面談後有得到支持與認同,他更為此寫了封信請示公司上級核可。記得信中有提到一本書 How to Think About Money 中有提到關於通勤對「幸福感」帶來的傷害,節錄部份文字在下方。另外也提到希望能在提昇員工幸福感之餘,更能把省下來的時間更有效率地投入工作。
Research suggests commuting is terrible for happiness. A study of 909 employed women in Texas looked at their assessment of 19 activities they undertook during the day. The worst-ranked activity was the morning commute and the third-worst was the evening commute. Commuting doesn’t just reduce happiness. It can also wreck relationships.
最後,上級提出了幾個方案,最終我選擇的是每週一日遠距工作這個方案。雖然此方案每週僅有一天的遠距機會,但覺得多一天的喘息也好 XD
實際施行
雖然說這個網路時代都說是行動辦公室、隨處都能工作(by the way,過去我曾經在蘭嶼旅遊的時候接到案件需求,就在發呆亭上開筆電工作,不過騎到東半部山區就收不到訊號了XD),但遠端工作還是要有一定的工作流程基礎與團隊合作默契,否則造成的問題應該會因為距離而更難解決。
先安排好計畫,遠距的時候全力衝刺
主管建議選擇週五也是有原因的,因為依據團隊的運作模式,週一~週四多半在計畫、產出與解決 bugs,而週五較少安排新的計畫,在這天遠距對團隊衝擊較少,也是一個可以依據前幾日的開發計畫與未完成任務好好衝刺的一天。
哦對,雖然這不是萬靈丹,但還是列出作為參考。團隊參考了 Kanban + Scrum 作為我們的專案流程,其中包含計畫、拆分任務、任務估算、展示等輔助專案順暢運行的元素。
定期回報進度、工具與專注力
團隊每天早上都有個 standup meeting 站立會議,目的是讓大家快速地(所以要站著)提出自己昨天做了什麼、今天預計要做什麼、遇到什麼問題需要協助的。即使是遠距日,我依然會在大家 standup 前,於 Slack 頻道上報告上述項目。
團隊的溝通工具是使用 Slack(順帶一提,別在工作上用 LINE 當做溝通工具了。參考),上面有各式各樣不同目的的頻道,例如前端、後端、問題回報、錯誤訊息等等,團隊成員無論工程師、設計師還是 PM 都有使用習慣。
而專案的需求也都一張張安排到 JIRA 專案管理系統中了(也要感謝 PM 同事開 spec 描述地相當清楚),設計 mockup 則在 Zeplin 上,即使在辦公室也都是在系統上操作與討論,與遠距無異。
即便連 retrospective 會議都是讓大家寫 Google Spreadsheet 發表意見的。
寫完的程式碼就會推到 BitBucket 上去開 pull request 做 Code-review,並跑過 CI/CD 後將結果發佈到 Slack 頻道中。
總之就是團隊原先便盡可能地利用工具保持暢通的溝通,以及各項訊息的透明度了。
不像在辦公室時轉頭就能跟同事討論,遠距時溝通這件事變得比較被動,唯一的訊息來源就是 Slack 這類通訊工具了,雖然比較不會被打擾(可以安排忙完一個段落再去看頻道訊息),但仍需要刻意安排一段時間主動參與、關心團隊討論的事務,有問題主動提出,而假設沒什麼事情在頻道上出聲刷個存在感也好 XD
上面提到比較不會被打擾,這是真的,所以我想也是保持專注力與生產力的方式之一 XD 在開放式辦公室由於太多干擾(走來走去的人、討論的聲音、拍你肩膀打斷你的人、忽然響起的分機)要進入心流(flow)模式相當困難,剛啟動可能就被打斷了。即使沒有遠距工作,大家也是要學習怎麼有效地使用工具、養成減少打斷進入心流者的習慣喔。
Never interrupt a programmer
– Jason Heeris 2013
也曾經遇過臨時需要口語討論比較方便的場景,幸好 Slack 也提供了語音與視訊通話功能(付費方案還提供 screen sharing 功能),所以也不成問題。
自制力
能夠遠距的工作,相較待在辦公室多長、多準時到班,工作產出與品質才是重點。不過缺乏自制力的話,在非辦公室的環境是很容易鬆懈的。
關於自制力,有些習慣是要刻意營造的,有些也是非遠距時就能培養的習慣。
宣告今日目標
上面提到的 standup meeting 會跟團隊夥伴報告今日預計執行的工作,也是作為今日目標的一種承諾,說出來了就要盡可能達成,有什麼意外也要儘早跟團隊求助,遠距必須保持團隊成員彼此的信任感。
工作時專心工作
個人習慣是工作時就不在「電腦」上開任何社群平台,上面太多資訊容易讓人流連忘返而忘了時間。如果工作一個段落了(有些人是用番茄鐘),起身休息一下時就用手機快速瀏覽一下吧,因為是休息時間的轉換,回到工作模式時就自然會放下手機專注在電腦上了。
該休息的時候還是要休息
遠距工作也可能讓工作狂們忘了下班,少了工作環境的轉換,彷彿永遠沒有下班一樣,這也需要自制 XD
也許可以安排住處之外的遠距地點(咖啡廳、Co-working space 等),或是完全保持辦公室上班時的作息來切換 on/off。我自己是遠距時依然隨著團隊的作息運作,上班時間一到就會出現在電腦前打開 Slack 上線,而大家下班時也要離開 Slack。讓自己儘可能在「工時內」完成工作,必須額外加班完成的視作是任務估計錯誤或是能力落差。此外,讓自己保持認真與放鬆的切換也是很重要的,不致於彈性疲乏。
小結
比起真的遠距工作者,這篇分享的心得價值可能不大高 XD 但有幸嘗試這樣的部份遠距工作是個還不錯的經驗,不會馬上就完全脫離工作場所與團隊夥伴的實際交流(記得以前下午都有小夥伴的吃零食打屁耍廢時間XD),也能在疲憊的每週通勤輪迴中稍微喘息,算是滿正面的經驗。
不過,可能我覺得遠距工作對我而言只是個加分項目(好啦,加滿多分啦),但不是我選擇工作的最優先標準吧(因為遠距工作必須架構在一定的團隊默契與成熟的合作方式上,才能順暢運行),所以我還是覺得要找到一份符合期望(產品、團隊、文化、個人成長路線等等)又能遠距(或部份遠距)的工作機會並不容易 XD
總之希望未來有更多公司能夠累積更好的工作流程,並開放遠距這樣的工作模式,省下那些浪費掉的形式,將之轉為更有價值的產出吧!
最後,祝各位新年快樂!
Good post!
I had ever remote co-working for just 2 months.
Thanks for your sharing!